发布时间:2025-10-15 18:05:31    次浏览
日前,有本叫《魔鬼经济学》的书里面关于教育方法的结论让人眼镜大跌!这本书里援引一个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部发动的“儿童早期纵向研究“(ECLS)项目,该项目对两万名学生长期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跟踪。研究者列举了16项家庭因素,然后通过经济学的回归分析法,逐一分析这些因素跟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最后研究发现,学生的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学生的家庭非常和睦等8项因素对学生成绩没有任何影响。看到这样的结论,家长们是不是很崩溃?书中观点,仅供参考。观点一:父母每天都给孩子读书,孩子成绩不一定占上游金太阳幼教集团董事长张磊表示,家长为孩子读书,是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与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思维能力的养成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不可否认,阅读习惯好的孩子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强,但并不意味着孩子成绩一定好,这个孩子也许综合素质很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形象思维很好,但未必成绩很高。”孙磊进一步指出,要提升孩子成绩,要把孩子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琢磨透,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学习方法。观点二:孩子3岁前妈妈全职陪伴,孩子在学习上未必比同龄人表现好对“妈妈的陪伴对孩子成长很重要”这个育儿观点,恐怕没有人不赞同,尤其是近年来的育儿书籍中都在大量、反复提到母亲这一角色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发育的决定性作用,若非迫不得已,相信任何一位母亲都想在孩子3岁前陪在身边,亲身体会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然而,仅仅有陪伴,没有科学的养育方法,不只孩子未必成为一个拿高分的学生,而且还可能在其他表现上也并不尽如人意。比如说,妈妈陪伴在孩子身边,却一直在玩手机、看电脑;妈妈一边让孩子学习自己却在看韩剧;言行不一……如果说母亲有陪伴,却“没走心”,那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这样的“陪伴”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很有限的。观点三: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未必就能“浸泡”出高素质为了让孩子开阔视野、提高对科学的兴趣,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会带孩子去博物馆。目的是好的,但是如果方法不对,以为只要把孩子“丢”到博物馆中就能“浸泡”出高素质,培养出好成绩,恐怕是会事与愿违的。在去博物馆前,和孩子一起做些准备功课,刺激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有“想去了解”的冲动。在博物馆里,家长要随时观察孩子都对什么产生了兴趣、对什么没有关注、问了哪些问题,然后结合孩子在博物馆的具体表现,回家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整理。家长需要明白,带孩子去博物馆,与孩子提素质、提成绩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不要恨不得把博物馆里所有的讲解都装进孩子的脑子里。观点四:孩子经常看电视不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电视对孩子的吸引力很多家长都有所体会,有的父母认为看电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干脆“封杀”孩子看电视的机会。其实电视和金钱、网络、手机等常常引发谈论和热议的事物一样,本身并无好坏、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和使用。电视究竟是会成为“傻瓜箱子”还是“百科全书”,孩子究竟是会变成沉迷电视的“沙发土豆”还是知识面广的“资讯达人”,根据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方式不同而结果各异。作为家长的您对于以上观点是否认同?欢迎您将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独到方法与我们分享!可加入新文化教育家长QQ群:256997495,或者致电0431-85374343 ,晒一晒您的育儿心得。